来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网站
不止于盐溶于水的物理反应,与会专家学者们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化学”反应!2023年3月10日,“课程思政——更好的形成系列”经济学类课程思政专家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武川路校区高等研究院108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经济学院承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受邀参加会议。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代中强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永副教授,上海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信艳副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夏纪军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劲松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江晓东副教授、金融学院胡乃红教授、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唐为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们参加研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教授、副院长常进雄教授、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常任副教授以及经济学院教师代表们参加研讨会。
教务处副处长江晓东副教授首先致辞,他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源自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渊源,他认为宗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文献研究高屋建瓴,对于当前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江晓东副处长在致辞中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课程思政在提升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他表示,期待通过研讨向与会专家学者们求教“实招”“新招”“硬招”。
王昉书记随后代表经济学院就推进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工作向与会嘉宾作了详细介绍,她从课程思政的举措与成效、问题与思考和下一步工作等三方面依次展开,自2021年学院依托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项目建设以来,经济学院坚持从“理论自信、文化传承、国情教育、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经济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了4*4的课程思政体系,先后以“示范课程”和“案例建设”为抓手,在全院范围形成了本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并通过建设“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史学、中国问题量化分析”四个课程组,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高质量教材、案例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初步的育人成效,取得了上海市、学校级的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等一系列的成绩,尤其在讲到青年学生的反馈的时候,通过回放青年学生周家怡回顾心目中的精彩课堂的一段微视频,展现课程思政建设在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同时,在教师与学生中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育人成效。
紧接着,王昉书记还就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建设质量、建设成效的传播路径、搭建共享复制平台、激励机制、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以及教师主体责任的明确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了介绍,未来期望在持续建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出版融合课程思政的优秀教材、用好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及建设国家级示范课和教学团队等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争营造出“人人重育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氛围。
随后的校内外专家交流环节由李劲松教授主持,他谈到,经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总体框架下进行的探索,校院两级作出了许多制度性探索,他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核心点在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堂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其中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用心和努力付出。与会嘉宾随后展开了交流研讨。
代中强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分享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课程案例上面的突出做法,以学院开设的《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两门课程为示范,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库建设情况。随后,他还就课程思政如何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教案质量、“中国问题”的高质量教材建设等方面分享了上外贸的做法与探索。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代教授也提到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他认为,经济学院的来自学生端口的反馈的方法很受启发,与自己目前在实行的课后听取学生反馈等工作异曲同工,今后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
李永教授简要介绍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努力,从自身建设的《宏微观经济学》课堂谈起,并结合具体教学中的“痛点”,分享了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并介绍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李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四维耦合”课程思维链,他谈到,四维耦合包括价值模块的维度、课程思政的元素模块、实验和实践模块以及拓展性资料的模块4大思维链条,并结合“讲、问、研、验、论”等5步骤将链条串联起来形成完成的思维链。在谈到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时,他认为“不要因为课程思政而讲课程思政,而是要融入进去,不单单是盐融入水,而是要变成真正的化学反应,要真正的成为体系的一部分。”最后,他还就课程教材、课堂表现形式与效果、试验的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思政以及中国社会实践的应用等四方面进行了探索。
徐信艳副处长首先简要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如何从校级层面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重点就协同学校计算机学院领航学院建设项目,由点及面,发挥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一院一策”的特色作法过程中,徐教授还从组织沙龙和研讨、案例集建设、智慧树平台(微课)建设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的思政形式作了介绍。最后,她结合具体工作推进情况,在认识上、机制上以及方法等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她谈到“工科学校来说,育人元素挖掘时要处理好横向和纵向的关系问题,要从学校历史、学科发展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校友故事等入手。”
夏纪军教授在发言交流谈到,“经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下一阶段我们面对的任务更为艰巨”;随后,他就课程思政成果质量评价和激励体系构建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特点,他提出以课程思政案例作为质量评价与成果计量的基本单位。在规范案例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案例建设的学术内涵与质量,从而使课程思政案例建设成为教师的学术成果之一,并通过建设不同层级的案例库建立起案例的分级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纳入教师考评体系提供基础,以此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的内驱力。最后,他也表示,这一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顶层设计,期待能得到上海市、乃至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将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
胡乃红教授主要从《货币银行学》课程概况、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有机融合的思考以及思政建设的心得与体会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胡教授首先分享了《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团队、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方面的深厚历史积淀与成果荣誉等。随后她还就课程思政的探索进行了介绍,一是深化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二是科学完善课程思政的架构以及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等,并重点就“一个引领,两个结合”的课程模式作了介绍,并结合第二课堂,进一步凝练教学的“3+3”,内容的“三突出”,一个引导,三个把握,三个互动等模式。最后,她还分享了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5点体会,即课程思政首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础,课程思政的不要“生拉硬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课程思政不是完成任务,实际上保证了育人的效果,程思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唐为副教授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目的、课程思政的目标以及课程思政的形式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唐老师结合当下热门的“chatGPT未来会取代哪些职业”等话题入手,引出了他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的认识与思考,即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与价值判断等反面入手,“如果我们把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教师的竞争力,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还是很有积极性。”随后,他结合学科特点,分享了自己在课程思政课程的设计上如何关照公共精神的考量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最后,他还就课程思政的课堂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交流会阶段由经济学院常进雄教授主持。常教授认为,经济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逐步探索以“示范课程”和“案例建设”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基于三方面的考量:第一,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统一;第二,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与总结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立体的案例素材;第三,基于此基础教师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延展与把握,教师可发挥的空间很大。
随后,经济学院常任副教授张永超代表学院作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汇报。张老师首先回顾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表,与本科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思路保持一致,通过优秀案例评审、示范课建设等方式于2022年秋季学期完成了全覆盖工作;随后,他将部分优秀案例从“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科学理性价值观;历史视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4个维度进行分类说明,并结合优秀案例获得者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剖析与讲述。在谈到教师如何在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工作时,他结合自身理解感悟到,“你可以当作是一个微型的小论文来做,首先选题特别重要,你讲的问题怎么样和现实问题、历史视角勾连起来,找到一个好的选题特别重要。找到这个选题之后,你如何展开,数据如何处理,或者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怎么求解,结论怎么解释,这可能是创新性浓度没有那么高的小论文。”而这些过程的提高培养和训练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又是十分有益的。
在紧接着的优秀案例评审环节,代中强教授、徐信艳副教授、李永副教授分别从经济学院具体推进过程的启发性的思考、拓宽案例展示平台来增强经济学院案例建设的影响力以及建设全国性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中肯且可操作性强,现场交流热烈。
接下来,学院学位基础课《计量经济学》课程负责人杨凯副教授从自身课程谈起,分享了他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解与感悟。他谈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质与风格,即“求真求实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就体现了非常好的科学精神”,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思政。其次,他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科背后的历史文化及学科贡献者等学科文化方面的探究,提前对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方面的训练等,收获学生的肯定与认可。最后,他还以“授人以渔:农民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关系”案例的形成过程分享对于跨学科间课程思政问题的思考等。
宗爱东书记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于经济学院的课程思政的”领航“做法表示肯定,对于经济学院“案例库建设”以及来自学生“心目中的精彩课堂”的课堂反馈等内容深有感触。随后,他分别从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的“精髓”出发,认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现有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自己开展的课程思政的学理性研究“不谋而合”,做到了“相互验证”。最后,他对于下一步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认真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主渠道,进一步深化对于课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形成“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潮、一种教育使命、课程体系的重塑以及高阶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认知”的认识,从而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自2019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始终坚持从“理论自信、文化传承、国情教育、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经济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期望进一步凝聚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框架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识,为经济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贡献一份具有可量化评价、可复制推广、可全员参与、可持续建设的“上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