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光明网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占全国人口的14.2%。老龄化问题已不再是老年人及其家属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参与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从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至此老年问题受到政界、学界、实务界的空前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更凸显了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下经济、社会、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完善的迫切要求。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多重复合型问题,不能仅靠单一政策或举措就完全扭转和改变,而需要通过多措施、多手段、多视角、多维度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渗透,从而有效解决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但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产生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取决于多重因素。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动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保持经济发展的持久力和平稳性是积极实施好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老龄化所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也不容忽视。民生不仅指老年人本身的民生,还包括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层面的民生,它不仅包括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涵盖老年群体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乃至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生领域仍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如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与配置、养老服务供给的充沛性和针对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专业人才总体缺乏和分配失衡等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老年人群基本生活需要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制度体系。面对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群规模,如何合理设置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问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近20余年以来,政界和学界针对老年人群社会保障领域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丰富且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不断优化制度设置和政策制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当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短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群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社会保障制度筹资与待遇水平差异等因素将进一步拉大人群社会福利差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农村老龄化问题需提高重视。农村老龄化问题一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老龄化趋势下服务供给、养老保障等方面承载能力不足、衔接不畅等问题凸显。二是在于农村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涌入,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村劳动年龄内人口规模不断缩减的同时,农村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交织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应对力量薄弱问题并存,导致老龄化对农村地区带来的挑战极为复杂严峻。三是在于农村传统养老观念下养老服务需求的特殊性,传统“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观念使得农村老年人群更依赖于家庭的赡养功能,较为排斥其他养老模式,因此现今的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生活困境给农村老年人带来重创,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
居家养老是我国当下老年人普遍选择的养老模式。生活在熟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下,老年人自主性高且更具归属感,能够满足情感和自尊需求。面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老年服务供给和居家安全,两者都是多维度、多面向、多元化的概念。总体来看,老年服务供给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中,由于老年群体异质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医疗水平和数量有限性等原因,老年医疗健康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模式等问题受到较多关注,但仍难形成普遍共识和一致的理论体系。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类似问题同样存在,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老年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和内容各具特色。另外,老年人居家安全问题一直是政界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老年健康安全的基础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功能的退化以及社会网络的收缩,老年人居家生活风险不断增加,跌倒、烫伤、燃气使用不当、走失等风险都将极大危害老年的生命健康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等技术产生,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由此产生了智慧养老服务。它为化解我国老龄事业所面临的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赡养压力不断增大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智慧养老服务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智慧化养老,打破时间、空间、人力的有限性,提供及时、可及、便捷的养老服务,是当前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已经开展多年,各地也逐渐建立起符合当地现状的智慧化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各地部分机构构建了养老标准及相关条例,但是对于智慧化养老服务相关科研、产业、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尚未完全构建或完善。同时,我国养老行业相关人才较为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学科较少,并且作为老年人的实际看护主体人群,老年人护工学历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其学历亟待提升。此外,由于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提出和推行实践时间较短,智慧化养老服务机制和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有效的模式总结和推行效果评价,且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的国家级顶层设计和规划,以至于各地在具体工作中缺乏指导规则。
(作者:王红漫;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