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书记信箱

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他山之石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风采 
 特别报道 
清华青年教师聚焦课程思政建言献策
2021年04月12日  

清华新闻网3月26日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清华大学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的研究平台,多位青年教师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真实困惑展开研讨,以期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融合。

清华大学医学院吴宁,数学科学系杨晶,人文学院顾涛,车辆与运载学院刘亚辉、仇斌与季学武分别对医科课程、理学课程、文科课程、工科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进行了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挂职)李蕉对清华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北京教育(德育)》杂志,受到同行的关注。

吴宁提出,清华大学医科课程依据清华大学提出的“举措入微、效果入味”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堂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力求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顶尖医师科学家。

杨晶在清华大学的数学类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在四个层面探索了课程思政在理学类专业课程中开展的经验与规律。首先是“立”,任课教师以身作则,立德立言,言传身教;其次是“引”,在讲述故事、联系实际与热点、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再次是“挖”,即挖掘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正向引导;最后是“扩”,即扩充专业以外的认知,学科交叉,充实自我,更好地做到价值引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顾涛以“孔子研读”这门课程为例,全面呈现了这门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在课堂模式上,这门课以圆桌式小班研讨为依托,初步建成了文科挑战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这门课形成了“孔子+鲁迅”的融合式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作为重要的智力支持,赢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这门课建设成为全校通识课后,为基础文科各专业本科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支持。

刘亚辉、仇斌与季学武以“汽车构造(2)”课程为例,展现了课程思政在工科课程中的探索经验。首先,这门课注重“抓两线”,即在抓住功能需求、基本原理和结构实现这条逻辑线的基础上,增加结构发明创新的时间线,回溯学科发展历史,培养科学创新思维;其次,这门课注重“起一格”,即紧密结合我国汽车行业成功的科研案例,特别是个人与团队在清华大学做出的科研成果,凝练清华之格,树立技术兴业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抓两线起一格”,将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究,进而在能力、科学思维和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们以更大的启迪。

李蕉梳理总结了清华大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方案。清华大学准确把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二字,积极探索举措“入微”、效果“入味”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套制度“组合拳”。 清华大学尤其注重在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内生性上下工夫,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有力推动制度执行,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支点,开辟了大思政新局。

以上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皆依托于清华大学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的校级方案的制度设计,到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四个具体学科的实践创新,全面辨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为当下高质量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提供了借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