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  书记信箱

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他山之石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风采 
 特别报道 
铸魂育人 传承文化——厦大经济学科举行系列沙龙交流思政育人新模式
2020年12月22日  

https://wise.xmu.edu.cn/news/2020-12-14-18401.html

2020年11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厦大经济学科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各党支部牵头举行了课程思政系列沙龙活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基本精神,组织教师结合经济学科特征,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讨。

11月23日至12月1日,厦大经济学科各党支部陆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经济学科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各党支部在讨论会中深入挖掘经济学科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从而培养深怀爱国之情的高质量经济学科专门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系党支部书记,《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任课老师刘晔教授在讨论中提到,思政建设必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涵养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意识,结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来抓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案例,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中。同时,还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学业竞赛主题中,充分利用公共经济与政策论文大赛、税务精英挑战赛的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爱国担当、经世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党支部书记,《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任课老师彭水军教授在讨论中谈到,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众多课程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密切,因此要注重将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政的熏陶。

教师代表武力超副教授则结合自己在《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授课经验,提出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尝试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讲),通过小组汇报式开放教学,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小组学习,并鼓励其思考中国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问题思考中,从而启发学生。

《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实务》任课教师杨权教授则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研究生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开展研究打下理论功底,而思政内容中很多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可以将思政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体系与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中探索有趣的选题方向进行研究。

近年来,厦大经济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学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点,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达成广泛共识,引导教师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堂、第二课堂、学业竞赛、社会实践等育人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迈向新的历史时代。在思政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厦大经济学科在原有传统课程《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门全院学科通修必修课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导全院专业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

经济学科注重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中国案例”、分析“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突出政治引领、思政育人,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经济学科广大教师倡导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

同时,经济学科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量化分析方法与政治经济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强化将经济政策融入课堂,通过政策分析解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切实感受家国情怀教育。

此外,经济学科通过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课内外活动建设,将课程思政延伸至课堂外。学院通过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经济建设、理论建设、学科建设等多方面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组织开展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杰出校友系列讲座等特色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重视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环节将诚信、家国情怀等个人素养内容有机融合。(来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