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pku.edu.cn/xwzh/bd2908a23483429ba6ec83d7ae07c3ca.htm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经验和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研究生教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具有战略意义。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心理学院)坚持“严进严出、严格筛选、严格训练、严格把关”的研究生“四严”培养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增进交流和增强实践的“一体两翼”工作布局,培养高水平科研及应用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
立德树人为根本 思政教育到实处
心理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理论水平,锻炼实践能力。学院党委书记带头讲好党课,打造“初心今谈”品牌。同时,学院也先后邀请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国防大学李浩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副教授等老师为学院师生讲授不同主题的专题党课。学生党支部关注时事,立足实际,先后举办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访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及校史馆、参观学习“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等多项党团活动。多管齐下的思政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赴雄安新区基层开展红色“1+1”共建的学硕支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是北大唯一入选支部;专硕支部获评北大先进党支部;学硕支部书记王婧获评第九届十佳学生党支部书记。
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学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有机融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通过鼓励任课教师归纳心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探索建设《临床心理学伦理规范》《发展心理学专题》《决策管理》和《心理学论文写作》等一系列贯穿思政要素的研究生课程。通过主讲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心理学研究重视伦理、探索求真的价值观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学院采取教师交流会、思政课程案例分享等多种措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国家战略指方向结构改革勇贯彻
近年来,心理健康成为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组成目标之一,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提升。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7年1月卫计委等22各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指出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明确要求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在硕士层次,作为国内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心理学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进行研究生结构改革,承担起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着力培养来之能学、学之能用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学院于2021招生年度将应用心理硕士全部转为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并扩大招生规模,针对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命题调整、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优化、实习实践安排等相关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中。为顺应研究生招生结构的变化,心理学院对内提前对学院大三学生举办了政策解答会,帮助有保研需求的同学及时转变思路,积极寻求出路;对外回复外校考生的咨询时,指出专业型硕士全部改为非全日制的改革可能,建议考生做两手准备。提前入手,以人为本,完成了专硕招生改革的平稳过渡。
在博士层次,心理学院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及资源,增强心理学科影响力,研究生学术科研工作“顶天立地”。高水平学术文章领域广泛、质量突出。高晓雪、王原野、张翼飞等多位同学在高水平学术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Cerebral Cortex、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上发表多篇一作文章,紧跟认知神经科学各领域前沿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王逸璐同学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一作期刊文章,解释了利他行为与缓解身体疼痛间的关系,以其新颖的选题及社会意义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李天碧、王乾东、陆昊阳等同学在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Science、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一作期刊文章,从各维度探寻孤独症儿童的特点,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干预提供学术依据。
至此,心理学院初步建设成依托博士项目的高精尖科研人才培养体系和依托非全日制硕士项目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培养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实践家”。
建设制度明规则 过程管理要细抓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规范研究生培养环节,心理学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针对研究生培养制定了《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综合考试实施方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开题报告实施办法》《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文件,明确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要求,严把培养质量。相关制度要求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承担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的首要责任,同时也引入集体综合考试等跨实验室培养环节,便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横向比较和先进经验交流。细抓过程管理可以有效规避“放羊”式培养,减少毕业前 “临时抱佛脚”以及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为研究生项目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课程设置,心理学院也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学院拟打通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壁垒,将研究生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开放给本科生选课,此举有利于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更加丰富而专业化的课程选择,同时也为未来进行3+x模式拔尖人才的“快车道”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学院已经有《工程心理学》《时间与认知》和《神经经济学专题》等多门研究生课程采取本研合上的方式开放给本科生选择,课堂讨论热烈,授课效果非常理想。
学院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科研写作课程群的建设。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核心专业素养之一,研究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往往与未来更高的科研产出效率紧密联系。学院着力于建设学术论文写作专题课程群,将学术写作的理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开设体系化、层次进阶的学术写作类课程2门,采用平行班教学方式按学期滚动授课,目前已完成课程申报和授课团队组建,授课团队围绕课程内容新进出版教材1本。
交流渠道多样化 学术氛围渐浓厚
心理学院采取多种手段增进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中的学术交流。学院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海外访学。学院独立设置学生学术会议专项基金,为学生参与、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提供全方位保障。2016—2020年,学院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地,出席ICP2016等领域内国际顶尖学术会议230人次。学院同时依托“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北京高校应用心理与认知科学联合论坛”,以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心理学系学术交流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与对话平台,论坛每年举行,吸引青年学生学者均超100人,成为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亮点。
学院打造“知心圆桌”等“心”系列活动建立更加多元互动的师生关系。院长领衔教师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和个人感悟,帮助学生解答内心困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多项党团及班组活动组织学生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的尖端企业等,进行参访调研,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将家国情怀牢记心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学院研究生收获学科知识,提升科研水平,分享个人感悟,彼此帮助,互相学习,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步的学术及生活氛围。
教育改革道阻且长,心理学院砥砺前行,学科发展的责任在吾辈之肩。新时代薪火相传,心理学届能人辈出,勇担国家与社会重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