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11/t20201119_374926.html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红色育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来的,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向新时代走好红色育人路,必须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把牢方向,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彰显教育使命。
[关键词]红色育人路;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面向新时代,我们需更加清醒地把握中国高等教育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在此背景下,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总结我们党开辟红色育人路的历史经验,探讨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方案和模式,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育人路”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来的
回顾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创,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贯穿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全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的探索之路,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惠及人民大众的红色育人路。北京理工大学创办、发展和壮大的80年历史,从一个方面展示了这条红色育人路的波澜壮阔和灿烂辉煌。
在革命战争时期,这条红色育人路服务抗日救亡,淬火而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服务抗战建国,我们党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建抗日军政大学、自然科学院、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开启了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党的红色育人路由此发端。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院开启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先河,为此后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积累了宝贵经验。当时,作为自然科学院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徐特立先生提出了“德育为首”“实践创新”“教育、科技和经济‘三位一体’”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党的教育发展史尤其是北京理工大学办学的宝贵财富。抗战胜利后,党中央辗转华北办学,解放区的高等教育力量以为人民服务为办学宗旨,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教学原则,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这个时期,党创办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发展技术的鲜明属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标定了红色育人路的精神源点。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这条红色育人路服务国家建设,不断延展。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生活,亟需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我们党迅速完成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造,从适应战争环境采取机动灵活的教育方式,转到开始建设正规化的高等教育。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北京工业学院按照党中央要求,直接从筹建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转为建设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担当起建设新中国第一批正规兵工专业、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兵工人才的光荣责任。学校在服务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产品建专业、以任务带学科的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共同成为高校发展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把科研和生产列入教学计划,逐渐完善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育模式,铸就了“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服从国家需要,调出力量支援建设原北京航空学院、原中南矿冶学院和原北京钢铁学院,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红色育人路。
在改革开放时期,这条红色育人路服务现代化建设,惠及大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党同步调整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要求,推进高校在办学体制、领导管理机制、办学模式、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北京理工大学主动实施了五个历史性转变:由单一的工科向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发展转变;由单一的产品型军工专业向军民结合的学科型专业转变;由以教学为中心,向教育、科研两个中心转变;由主要培养本科人才向培养多层次,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转变;由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型办学转变。这个时期,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探索,逐渐与国际接轨,越走越宽广。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条红色育人路服务强国建设,走向一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强烈使命担当的大学,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立德树人,传承国防红色基因,80年办学传统彰显底蕴,党建引领发展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双一流”建设迈出扎实步伐。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和深刻变化的时代格局中,持续强化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红色育人路”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这条红色育人路,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始终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休戚与共。这条红色育人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枝繁叶茂,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顾历史可见,红色育人路发端和形成的前提正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红色育人路历经跌宕起伏,却始终不断开拓前进。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建设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使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高校建设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坚持“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办学治校,此后80余年办学探索,始终保持方向不偏、立场不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延安初创新型高等教育至今,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方面、全过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毫不动摇地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追求,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教育报国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开创红色育人路,不断完善、有效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职能,将初心和使命践行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中。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迸发持久活力。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也是我们党创办高等教育始终发扬的优良作风之一。在长期的不懈探索中,我们党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品格,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不照搬照抄、也不故步自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符合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这条红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创新包容的办学风格。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创造出来的。我们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并领导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诞生、发展、壮大,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兼容并蓄、自我革新的创新动力,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红色育人路。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创新包容的优良传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攀“双一流”建设高峰。
坚守“红色育人路”踏上新征程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的辉煌历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踏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坚持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守这条彰显中国特色的红色育人路,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未来。
走好红色育人路,必须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把牢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明确要求。我国的大学是有着强烈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大学,从国家层面看,体现国家意志,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从社会层面看,体现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教育层面看,体现教育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品质。办好这样的大学,走好红色育人路,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思想中。大学要在“四个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我们所说的中国道路和模式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核心要素,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使命,培养造就一流人才;把学科建设作为第一支点,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人才队伍为第一资源,打造人才汇聚高地;以综合改革为第一动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第一保障,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走好红色育人路,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需求特别多样,情况特别复杂,改革任务特别艰巨。越是面对这样的局面,越要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开放,出路在体制机制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导向”,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互动”,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体现“灵活”。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要深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在评价机制方面,要不断深化以完善评价为牵引的教育改革。真正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高等教育来说,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重点是要办好一流本科,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产出一流成果,把对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作为重要考量;发挥一流影响,把影响力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走好红色育人路,必须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彰显教育使命。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应在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发挥主力军作用。
要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引导学校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来。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大学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的主战场,要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必须把握基础研究这个“总机关”,用好学科交融这个“催化剂”,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
面向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红色育人路,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全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杜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