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君 马誉宸 核稿:王进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实践,我院于12月12日开展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史》课程思政现场实践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王进院长、陈云桥副院长、秦爱红老师、徐礼志老师、白如钰老师、卜娇老师、田茜老师以及经济19共20名同学。
实践活动从延大新校区启程,前往枣园革命旧址。首先,来到入口处的幸福渠,秦爱红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幸福渠的由来:1940年4月由边区政府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当地群众集资与边区政府资助兴建,可以灌溉枣园周边村庄1400亩地,水渠的建成使群众的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因而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再往里走,经过五大书记雕像,来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旧居,卜姣老师和白如钰老师分别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生活这里生活、工作的细节,让大家感受到了到革命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二站来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徐礼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积极地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力争解决党政军学人员所需费用的主要部分,以减轻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交纳赋税,减轻财政困难,支援革命和战争,还要坚持以农业为主,综合发展。让同学们了解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
第三站来到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陈云桥副院长讲述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沿革,陕甘宁边区银行是于1937年10月1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的。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币通过边区银行的贷款来到了无数的边区农民、工人、商人手里,成为发展生产、促进贸易、改善生活、支持革命的有力武器。
第四站到达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田茜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当时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概况,以及西北局成立后,领导陕甘宁边区和陕西省委、伊盟工委党组织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特别是整风运动期间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大大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的发展,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第五站来到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王进院长站在南泥湾的田垄边上,向同学们介绍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生态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南泥湾大生产解决了军民的粮食问题,为后续积累力量突破陕甘宁边区封锁,解放全中国累计了有生力量,时至今日南泥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六站来到了洛川县,首先来到了洛川会议旧址,就在这里中共中央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随后,大家前往洛川苹果的大型储藏冷库,苹果产业作为洛川县的主导产业,其农业设施在不断趋于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如分拣、冷藏运输也建设的较为完备,矮砧苹果密植种植逐渐取代老品种和旧式种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了现代设施农业正在逐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此次课程思政现场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我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史,更让同学将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相结合。